close
外宿台北,因為科系的關係,我的房間擁有異於普遍大學生的工具,比如:假人台、熨斗、燙馬、燙檯、車機、地板上散落各地比出奇蛋還令人驚喜的危險絲針們.......等。但其實,我還偷偷帶了一個小玩具來台北,一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小提琴,藏在衣櫥,偶爾拿出來摸摸看看。
身為八零後,在家長望子成龍成鳳的無限關愛下,我們享有許多學習音樂的機會。國中時期我讀了一個特殊班,身處在地以人數之多而盛名的國中裡,我的班級組成顯得十分迷你,只有22位成員:十一隻雞,十一隻狗,十一男,十一女,有時我們總笑稱這是一個會「雞飛狗跳」的班級。印象尤為深刻,有一年,我們音樂老師想為我們舉辦一場班級音樂會,於是調查班上曾學習過直笛外樂器的同學。本是個純升學只問課業排名的班級,在老師發問的那瞬間,大家忽然你看我我看你,彷彿重新認識身旁的同學:啊 !原來大家都曾學習過樂器啊。有趣的事發生了,你可以看到:鋼琴是家長們的首選,而後是小提琴,接著是長笛,再來是打擊樂。
好多年後,我長得更大了,學習音樂這件事就更像每個女孩都玩過芭比的回憶,很多人都有,但不特別提起。我曾經不明白學音樂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學過的早就忘了,而比起真正的音樂人,我的雕蟲小技更是不足掛齒。可是來到台北求學後我開始明白也深深感激,原來學音樂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能演奏得多棒、技巧多高超,而是為了理解古典樂的美好。好多次,當自己喜愛的樂團或愛樂來到台灣,當親臨現場時耳畔響起熟悉的音樂,那種感動真是無以言表。也不是特別了解什麼聲部、背景,純粹對於你能在心底跟著悶哼一個完整樂章覺得滿足,就像蛋堡或哈姆的超快RAP你可以一字不漏地對上節拍一樣,感覺很好。
今天在學校的書局買下曾宇謙的小提琴專輯,反覆聽了幾次,內心覺得很感動,因為每一首曲子都曾是那麼熟悉的在我童年生活中播放演奏著。聽完當下我情不自禁又從衣櫥後方翻出這把童年裡曾用力拉奏練習著的小提琴,我來回看了看、摸了摸,聞聞松香的氣味,轉轉弓的鬆緊,換了換把位,依稀間,那個總在國小中午放學後,穿著藍色體育服面對灰色大電視認真拉琴的小女孩又回來了。
每次行經不同場合:台北的街頭、火車站的地下走道、歐洲的廣場、飯店的大廳,只要能看到享受演奏的人們,內心便十分羨慕,因為我一直覺得:學音樂,是一輩子的事,了解音樂,也是一輩子的事。我總覺得台灣人學習音樂有個錯誤觀念:演奏得不好就不可以獻醜 抑或樂器是給小孩子學的。怎麼會呢?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樂器做為炫耀自己的武器,不過度重視他所帶來的外在光芒,那麼音樂始終是一件平易近人的事,是不分年齡可以享受並了解的事。
即使是二胡,好吧,我很小的時候還曾跟著爺爺到寺廟拉過幾個月二胡,超帥的,雖然我已經忘光了,但這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論技巧,享受過程,瞭解音樂,擁有回憶,我想,這就是學音樂的目的。
圖/ 陪伴我最久的小提琴 (換過幾支了,因為隨著年紀增長,小孩的手掌會變大,所以小提琴的尺寸也是要更換的哦) 我真的好喜歡小提琴的一切啊 ! 所以私心認為會拉小提琴的男生就是帥啦 !
而且我竟然把一條弦弄斷了阿哈哈看出來了嗎shame on m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